搜索: 欢迎进入中国砖瓦工业协会.
建材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发布
  中国砖瓦网  [2016/6/24]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中国制造2025》,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建材工业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基础作用,实现《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中2020年的发展目标,特制定建筑材料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水泥行业:

    在推进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及装备新技术开发的基础上,水泥材料着力向海工、核电、油田、隐蔽工程等特种用途及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重点加强水泥制造过程污染物形成机理及控制方法、水泥制造全流程信息化模糊控制策略等前沿技术攻关;重点开发高能效低氮预热预分解及先进烧成技术,高效节能料床粉磨技术,水泥窑废弃物安全无害化协同处置成套技术与装备及替代燃料技术,原料、燃料均化配置技术,窑体氮氧化物消解和窑尾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新型低碳高标号、重大工程建设用多品种特种水泥熟料生产技术,高性能高效率低成本滤膜袋收尘技术,单机设备智能化控制神经网络架构及多因素智能分析技术,数字化智能型控制与管理技术等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及装备新技术;开展复杂服役环境下特种功能水泥矿物特性、微结构设计、水化过程控制机理及性能演化规律等基础研究,建设水泥制造全流程信息化管控一体化技术示范工程和硅酸盐基、硫酸盐基及铝酸盐基等特种功能水泥材料生产示范线。促进我国水泥工业在功能化和智能化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超越,引领世界水泥工业技术的发展。在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大规模处置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污染土壤、工业危险废弃物和陈腐垃圾等领域实现超越,实现水泥企业在产能严重过剩宏观环境下的绿色转型,引领世界水泥工业技术的发展。

    (二)平板玻璃行业:

    着力向汽车前风挡玻璃、飞机、高铁、高档建筑装饰方向及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重点开展窑炉结构三维仿真数学模型等基础研究,建立高熔化温度、大粘度、难均化、不易澄清、料性短的特种玻璃温度场、流动场物理模型;攻克极难熔特种玻璃生产熔化和澄清工艺和技术,高强超薄玻璃全自动拉边技术,退火工艺精确控制技术,高强度、高稳定性柔性玻璃制备技术等前沿技术;开发玻璃表面多元组分复杂化合物微结构调控技术,大面积、均匀、稳定镀膜技术;开发平板玻璃节能窑炉新技术,玻璃熔窑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和余热发电一体化技术,浮法玻璃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型控制与管理技术;开发玻璃四轴搬运机器人、智能自动机器人铺纸机以及平板玻璃垂直堆垛机、数控拉边机、新型垂直搅拌器、熔窑组合式投料装备等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关键装备;开发新型节能Low-E玻璃、真(中)空玻璃,TCO、高世代平板显示器TFT-LCD等特种功能玻璃(基板)技术和成套装备,建设高世代TFT基板和盖板玻璃、电致变色智能玻璃、多功能镀膜玻璃、高性能复合防火玻璃等产业化示范线,降低能耗及污染排放水平,提升中国浮法玻璃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在浮法玻璃制备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建筑卫生陶瓷行业:

重点开发薄型建筑陶瓷砖(板)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连续球磨工艺技术,新型干法制粉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节能高效多层辊道式干燥器,新型高效煤气化(自)净化技术装备,陶瓷装饰用喷墨印刷技术装备,激光打印技术装备,新型自动陶瓷砖捡选包装技术,粉料标准化和功能喷墨墨水等;轻量化节水型卫生陶瓷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卫生陶瓷低压快排水成型技术,高压成型技术,卫生陶瓷智能化生产技术及成套装备(包括具有自学习功能的机器人施釉技术、卫生陶瓷初始模型3D增材打印技术、卫生陶瓷注浆机器人、卫生陶瓷修坯机器人、卫生陶瓷装窑机器人、卫生陶瓷智能化高效干燥系统),模型研发NC加工技术,抗菌自洁新型色釉料制造技术,提升卫生陶瓷智能化及健康使用功能等;开发低品位原料应用和利废型新产品生产技术,原料标准化及柔性精确自动配料技术及原料全指标在线监测校正系统,宽体节能窑炉,低温烧成技术,余热利用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自动储存转运生产线,智能化立体仓储技术,高效收尘、脱硫、脱氟技术与装备等共性技术,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创意设计与制造技术,研制陶瓷基适宜居住装饰的功能性新材料(隔音、杀菌、清新空气等),实现建筑卫生陶瓷设计和制造世界知名品牌的突破。

    (四)建材新兴产业:

    聚焦适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硅、石墨烯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的微创医用材料,服务并配套于航空航天、高端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材料,着力研发并拓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的应用领域,为提升建材工业制造水平和向高端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碳纤维、高性能特种玻璃纤维、高性能玄武岩纤维产业化制造技术,发展高性能纤维预成型体设计制备技术、高性能纤维热固性复合材料、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低成本、高效率成型技术,完善并提升大型化、高性能化、轻量化兆瓦级低风速叶片和超大功率(5MW以上)海上风机叶片制造技术,纤维增强树脂基大型复合材料制品废弃物资源化应用等产业化技术;突破结构复合材料增韧和耐高温复合材料技术,扩大应用领域和应用水平,促进结构复合材料产业规模发展;突破结构吸波、结构透波、结构导电等功能复合材料技术,实现结构型功能复合材料系列化和基本产业化。

    重点研发高性能功能膜材料产业化及装备技术,先进陶瓷材料及部件(包括先进陶瓷粉体低成本、绿色制备技术,高性能复杂形状陶瓷部件近净尺寸高效成型、快速烧结技术及评价等)制备技术,特种功能晶体生长及其加工工艺、器件设计与制造、生产装备关键技术,高频、大功率、耐高温、抗辐照半导体微电子材料制备技术;重点突破高可靠性氮化硅轴承球等系列化产品产业化技术,薄壁、高强超特高压输变电电瓷系列化产品产业化技术,大尺寸高均匀ALON透明陶瓷制备技术,高光输出、快衰减、大尺寸Ce:LaBr3闪烁晶体产业化技术,超低膨胀微晶玻璃产业化技术,微创医用激光光纤产业化技术;建成多功能陶瓷纤维复合过滤膜、高性能非氧化物陶瓷系列产品(氮化硅、碳化硅陶瓷等部件)、超特高压输变电电瓷系列化产品、高水平闪烁晶体及器件、高品质石英玻璃、低膨胀微晶玻璃等示范生产线。有力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重点开发非金属矿物深加工及环境友好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研发石油催化裂化用抗中毒催化剂载体晶形控制、设计、性能调控技术;开发高耐蚀预水化防渗材料生产技术,高真空度控制与吸附柱撑离子交换功能强化技术;开发中低温SCR催化剂高活性原料粉体合成与成型技术及氮氧化物烟气处理材料成分设计、生产技术;开发高性能保温、隔热、绝热节能矿物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开发高性能助悬浮、缓释、增稠环保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难处置工业废水高效净化矿物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开发饲料脱霉用矿物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土壤生态修复调理矿物功能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研发非金属矿干法超细粉碎分级设备大型化及智能化制造技术。大幅提升我国非金属矿物材料研发和应用水平。

    (五)新型墙体材料行业:

    针对我国未来极低能耗建筑(被动式房屋)的发展需求,研制满足于被动式房屋极低能耗要求的高效绝热材料、防火隔离带绝热材料、自膨胀密封材料、防水透/隔气材料,轻质自保温夹芯复合墙体材料等关键材料。研制工业化、装配式绿色建筑用三板体系需要的新材料与建筑部品;研究建筑装饰装修、节能材料模块化选取与搭配技术,应用于复合夹芯墙板等部品中的超轻质泡沫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保温结构一体化材料制备技术;满足未来工业化、装配式绿色建筑轻质、保温、节能、防火、隔音、抗震、防水等需求。研发适应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的节能、绿色、生态性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及塑料异型材、管材等新型有机化工建材。重点研究围护结构中的墙体与屋面体系,突破关键应用技术,推进材料结构一体化进程。重点开发轻质高强保温砌块和预制建筑墙板,低导热高强度发泡陶瓷砌块、利废节能的轻质内隔墙板、外墙复合保温板和带装饰面的装配式墙板及砌块,包括高性能泡沫混凝土与轻集料混凝土墙体自保温系统成套技术体系与工程应用技术;农村建设用建筑保温材料,外围护结构保温用材料以及岩棉、玻璃棉、玻化微珠保温陶瓷板等A级防火保温系统,研发超低能耗建筑配套建材技术,形成一批适应建筑安全要求的节能、环保墙体主导材料体系,满足不同气候条件区域绿色建筑对绿色建材的增长需求。开发适应“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新型透水、高强地面建材,增加城市涵养水分能力。开发烧结墙材生产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污泥技术及装备,解决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置过程中的关键工艺技术、尾气处理等问题。

    (六)混凝土及制品行业:

    开展极端环境下混凝土材料耐蚀抗裂机理、服役性能评价、微结构设计和性能调控原理,化学功能材料分子设计和构效关系等基础研究;攻关混凝土密实、抗蚀、抗变形用化学功能材料和矿物掺合料的设计、生产和应用技术,低能耗高抗裂混凝土制品及高性能预拌混凝土制备关键技术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重点研发混凝土材料高性能化、绿色化和多功能化技术(包括混凝土的高流动、高抗裂、高耐久、超高强、超高韧、超早强性能,密实、抗蚀、抗变形用化学功能材料和矿物掺合料的设计、生产和应用技术),混凝土结构防护、基体防腐和钢筋阻锈关键技术,极端环境抢修抢建用混凝土及智能制造技术,C80低收缩高强混凝土以及超高强超高韧性防护混凝土制备关键技术,混凝土3D打印技术等,开发自密实混凝土、清水混凝土、透水性混凝土、生态静水混凝土、光催化混凝土和耐碱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等其他混凝土技术。研发、完善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技术,建设远程高程泵送混凝土生产示范线和混凝土智能制造示范线等,开展长寿命混凝土在极寒、海洋离岸、高辐射等环境应用示范,提升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水平,完善混凝土预制构配件的通用体系,满足海工、能源、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要求。

    (七)耐火材料行业:

    以无铬化为方向,重点开发水泥窑用低导热轻质高强耐碱砖、低导热高强抗剥落砖、低导热镁铝尖晶石砖、镁铁铝尖晶石砖、低导热硅莫复合砖。以高性能化为重点,研究开发微纳米增韧型浇注料、高温喷补结合材料、轻质高强耐碱耐火浇注料、自流式耐火浇注料、干法喷涂料等低导热长寿命耐火材料,玻璃熔窑用低导热熔铸AZS砖、氧化铝格子砖、高强高密度硅砖、抗蠕变锆英石砖、烧结氧化锆砖、大型整体U形熔铸Al2O3流槽砖等材料,为加快实现我国建材工业窑炉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化提供技术支撑。

    五、重点工程

    (一)实施“强基工程”。

    着力开展纤维增强材料在聚合物基体中分布均匀性、界面粘结强度、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破坏机理;先进陶瓷的精细微结构控制、烧结机理和可靠性评价技术;特种功能晶体的生长机理及控制技术;典型非金属矿物材料微结构及其性能演化、服役机理;复配无机矿物高温热熔成纤机理等基础研究。突破高性能复合材料多尺度建模和表征、评价;先进精密陶瓷材料的设计、性能表征和寿命预测;大尺寸特种功能晶体的生长和评价;典型非金属矿物材料选择性吸附性能调控等前沿技术。为形成一批规模化建材新兴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两个二代”技术装备研发示范工程。

    全面深入开展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创新研发、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装备创新研发和配套耐火材料及辅机创新研发工作,围绕相关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与主攻方向开展重点攻关,在现有水平基础上通过创新驱动,实现我国水泥和平板玻璃工业现代化、智能化和技术信息一体化,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3-5条“两个二代”示范生产线,“十三五”期间,60%左右的水泥、平板玻璃生产线“十三五”末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实施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

    在不断创新提升与完善“华新模式”、“中材模式”、“金隅模式”、“海螺模式”等不同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垃圾技术路线的同时,从政策支持、交流合作、标准规范、工程示范、市场推广、公共关系等方面全程进行专业化的攻关和服务,争取将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纳入市政垃圾处置规划,配合政府部门争取出台有助于促进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指导政策,做好全国水泥窑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工作,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程的推广,建立起技术推广体系和应用机制体系,进一步加大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力度。“十三五”末,争取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占总量的比例达到15-20%。

    (四)实施建材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推进工程。

    在开展“高强度、低介电透波、耐热等高性能玻璃纤维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发”、“高强玻纤、高性能复合材料在汽车、节能环保、通讯、石油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研究”、“高档碳纤维生产技术及其制品在新能源、建筑建材等市场的示范应用开发”、“超大功率(5MW以上)海上风机叶片的制备技术及示范应用开发”、“新型膨润土工程防渗材料的研发”、“绿色橡胶用非金属矿物材料研发”等建材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会企联合攻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会企联合攻关的作用,拓展攻关的领域和深度,加快建材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围绕“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和盖板核心技术开发”、“高品质特种光电功能玻璃及制品开发”、“建筑高效节能与安全功能玻璃关键技术开发”、“微创超细内窥镜及医用激光光纤产业化开发”、“先进陶瓷及特种功能晶体制备产业化”、“大尺寸合成石英玻璃材料及其制品产业化开发”等,突破关键材料制备技术与装备瓶颈,在规模化、产业化方面迈出实质步伐,为实现“十三五”末“建材新兴产业及制品的工业增加值达到建材工业总量的50%”的目标提供必要支撑。

    (五)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及应用示范工程。

    实施《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提升绿色建材的质量内涵与功能,构建绿色建材产业体系。打通推广应用的通道,营造良好的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环境。建立绿色建材评价标识体系,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制修订绿色建材标准,拓宽和增加绿色建材应用范围;引导市场消费,推动绿色建材下乡,扩大需求;推进绿色建材示范小区和产业园配套供应,增设一批以绿色建材为特色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实验室;建立为绿色建材发展服务的公共研发、技术转化、检测与认证平台;探索由企业自发筹建各产业发展基金,助推有益绿色发展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完善建材行业生产与建筑应用相关单位之间的联手机制,加强与建筑设计、工程建设的上下游联接与互动,推动建材绿色发展。

    实施Low-E玻璃推广应用专项行动。组织行业和联盟企业共同研究解决生产、应用中的有关技术、装备和进入建筑应用的设计和工程规范等问题,积极推动研究制定建筑门窗相关的节能标准和验收规范,努力争取实现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强制使用节能绿色Low-E玻璃的政策出台,促进Low-E节能玻璃、真空玻璃等节能产品的普及应用。

    “十三五”期间绿色建材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30%左右,新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占到35%以上,试点示范工程绿色应用比例达70%以上,既有建筑改造的应用比例达到80%,实现建材生产和建筑应用的能耗、排放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六)实施标准创新提升工程。

    按照国家标准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关于创新提升标准,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做好标准创新的顶层设计,将工作的着力点聚焦在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制约瓶颈上,强化标准立项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升标准的先进性和时效性,突出标准实施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标准引领和支撑行业创新发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积极努力在绿色建材与建材新兴产业等新领域组建标准化技术组织,服务建材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和评价,全面提高行业标准化人员整体素质和水平。深入开展建材行业强制性标准清理整合工作,系统建立协调配套、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内容科学、实施有效、符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协会(团体)标准在响应市场需求快、制修订速度快、先进性强等方面的优势,增加标准的及时有效供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打造协会标准品牌。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我国建材标准的国际化,进一步加快中国建材标准走出去步伐。

    (七)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试点工程。

    把握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推进建材产业关键技术领域专利保护与运用为目的,以构建企业主导的专利运用体系为核心,针对专利运用模式创新、新业态发展与金融创新结合紧密的特点,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协调、服务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探索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的专利协同运用新机制,培育1-2家能够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20家左右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推荐一批中国专利奖候选单位。建立健全重点行业专利运用体系,实现专利的协同创造、协同运用、联合保护和协同管理,加快推进专利运用高端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八)实施“优势产能走出去”国际合作工程。

    紧紧围绕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积极实施“建材优势产能走出去”国际合作工程。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方式,在继续发挥传统工程承包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合作,有条件的项目鼓励采用BOT、PPP等方式,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装备制造合作。发挥国内行业骨干企业、工程建设企业的作用,鼓励大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走出去”,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在有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以投资方式为主,结合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应等多种方式,建设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建材、新型房屋等生产线,提高所在国工业生产能力,增加当地市场供应。并与具备条件的国家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在中国建材联合会的统筹组织协调下,联合各有关专业协会、地方协会推动建立和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组织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和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坚持需求导向、应用牵引下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争取国家立项、行业立题、企业自主研发相结合,科学有效地推进建材行业技术创新工作。

    (二)争取良好政策环境

    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继续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的同时,积极争取其他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重点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加强对国内外建材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研究,做好政策预研工作,协助政府加快研究制订促进建材技术创新的新政策。

    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深化改革要求,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然后争取国家财政后补助或间接投入。千方百计争取地方财政、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入和支持建材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建材新兴产业发展资金的筹措与使用,加快支持相关企业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争取“首台套”优惠政策。

    (三)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创新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的思想观念,整合行业科技资源,以行业现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营造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线下研发公共科技平台,提高项目的研发效率与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产业技术联盟的优势,形成合力,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示范。创新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衔接。争取政策支持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建立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与利益挂钩的激励机制,创造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条件与环境。

    (四)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针对建材行业传统建材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新兴建材产业发展缓慢造成行业结构失衡的严峻挑战,建立健全建材行业标准创新工作体系,创新标准制修订体制机制,加快协会标准的创新和发展,加快落后标准修订和满足建材新兴产业及新材料发展需求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快标准国际化步伐,为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科技人员自办、领办企业。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兼职。积极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新动能。

    (六)拓展国际技术合作

    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技术交流活动,采取科技合作、技术转移、资源共同开发与利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多种方式,扩大我国建材工业技术创新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运营中心,带动建材行业和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3页  1  2  3  

来源: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中国砖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砖瓦网www.cbtia.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砖瓦网www.cbtia.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砖瓦网www.cbtia.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我来说两句
用户: 匿名发出
密码: 注册新用户
留言: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中国砖瓦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中国砖瓦网发表的作品,中国砖瓦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会员说明 || 广告服务 || 网络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方式

服务电话:0571-85871590 服务QQ:欢迎使用在线服务! 1064356210 意见或建议至:service@cbtia.com

兄弟网站: 中国建材网 中国水泥网 cement 中国水泥网人才频道 中国水泥论坛 中国石材网 中国陶瓷网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中国绝热隔音材料网
中国砖瓦工业协会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ICP证:浙B2-20040232 京ICP备2020036720号-1 法律顾问:哲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