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欢迎进入中国砖瓦工业协会.
警惕!错误的隧道窑风道
  中国砖瓦网  [2016/10/19]  
摘要:

    在行业中谈起隧道窑的风道都知道,在码坯时都要设置纵向和横向风道,今我们谈谈纵向风道。

    关于码坯时设置纵向风道的理论有几种版本,一是在超内燃时,为了放热,人为设置放热的风道;二是为了减少边隙风量流失,设置砖垛内内部风道“分流”确保窑内通风均匀;三是隧道窑的码坯原则是“边密中稀”设置通风道满足了这个要求。无论哪种理论可行暂且不说,现在的情况是,国内几乎所有的隧道窑在码坯时都或多或少、或宽或窄的都遵循了“风道”理论,最为典型的就是,在这种理论影响下所有的码坯机在设计时,也进行了风道设置,可以说这种“风道理论”已深入人心,影响之大不可小觑。

    如果我——一个烧砖人现在要说:这样留置风道是不对的,是错误的,恐怕有很多人站出来严厉的批驳我。可事实是:我们真的理解错误了,隧道窑码坯时的确要留有风遭,但不是这样的留法(砖垛与砖垛之间留风道),现在码坯留风道是错误的理解。

    关于风道的的理论,我们首先要看看有专家对德国艾森砖瓦研究所的论述的实验,当然,不是关于风道的,因为没有风道的论述只能从关于侧间隙的描过来引申:所谓边隙是指窑墙和窑顶与坯垛之间的距离,根据德国StaFan Vogt 和Regina Voft的研究认为边隙过大对隧道窑的焙烧是非常有害的,甚至将其描述成为隧道窑中的“邪恶点”。据测定边隙较大的隧道窑中,超过90%的气体的通过边隙流动,大量的气体没有雨坯垛进行充分的接触就被排出。随着边隙的减小,坯垛中的流量增加,其传热效果得到增强,坯垛中的温差降低,产量提高,同时质量也得到了改善。StaFan Vogt 和Regina Voft计算了边隙从0—20cm变化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边隙从20cm降到5cm是产量几乎增加了一倍。因此他们提出了无边隙焙烧的隧道窑概念。大断面隧道窑的边隙应限定在10cm以内,最好在5cm以内(西欧的研究发现,当坯垛与窑墙间隙为100px时,空气与砖的比才接近较理想的状态)。较大的边隙使得大量气流从边隙通过,减少了坯垛中穿流气体的量,使得传热效果降低,加大了坯垛中的温差;同时由于边隙中的流速高,容易使冷空气侵入窑内,如果窑的密封性差,会使大量的错误空气进入窑道,严重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加大了焙烧周期。某地6.9m宽,焙烧页岩多孔砖的隧道窑,建成投产后在窑车两边几乎全部为生砖,而中部有时候还出现有过烧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边隙过大达425px左右(11.24mm),造成两边风的流量过大,而使靠两边的坏垛温度根本无法达到最高烧成温度而形成生砖。在将边隙调整到175px(4.63mm)\左右时,就再没有出现生砖。

    所以在隧道窑中大部分气流是由靠窑墙窑顶的大空隙中流过,小部分气流由料垛内部通道通过,这就是料垛内外温度不均匀的原因。

    从以上关于隧道窑“间隙”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把侧间隙比喻成“邪恶点”是很恰当的比喻,应该引起行业人士的重视。但反过来讲,我们在考虑考虑砖垛中间的风道是不是也是“邪恶点”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我们把“侧间隙”放在了砖垛的中间,并且给他起了一个看似很合理的名字——“通风道”而已,道理很简单:无论这个风道留在什么位置,他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占用有效的通风面积,导致风适内流量过大,而砖坯与砖坯之间流量减少。

    我的思师毕由增老师在很早的理论书籍中对我们现在认为的通风道有论述为减轻砖坯收缩应力集中拉裂砖坯要设置伸缩缝。我重申下是伸缩缝,不是通风道。

    还有人认为:在砖垛中间设置通风道是为了碱少侧间隙的危害,是分流,把风分到砖垛中间,可以减少中E间过火现象。我想您的意思应该为把风分散到砖坯之目,不是砖垛吧。砖坯和砖垛一字之差,情形可大不一样。

    原料热值过高,留置风道的做法也不可取,原料热值高是一个错误,再采用另一个错误(留风道)来弥补,是错上加错。

    是否留风道实际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老辈人烧轮窑也可以借鉴到,为什么轮窑没有所谓的风道依然可以把砖烧的那么漂亮,而到了隧道窑就必设置风道。隧道窑留侧间隙和顶间隙是无奈的,因为窑车和砖坯不能剐躇、蹭窑墙,是“被逼无奈”留出的间隙,不是风道。这时再谈砖垛中间留风道是不是让老一辈烧窑人笑话了。

    “边密中稀”是砖坯之间留置的风道要大一些,不是刻意设置风道,留置风道反而占用了砖坯之间的空间,是背道而驰。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出窑的砖看砖垛外表的砖很好,但卸砖到砖垛内部时,质量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囡为留有风道的码坯方式烧的是砖垛,出窑时我们看到的也是砖垛,所以,砖垛的外表很漂亮,内部(砖)就不一样了。就像一块砖从外边看挺好,但断开来看就有黑心什么的一样的道理。

    隧道窑码坯时一定要留有风道,这个风道是指砖坯与砖坯之间的风道,不是砖垛与砖垛之间的风道——因为我们烧砖烧的是砖坯,不是砖垛。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袁东海
  
中国砖瓦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砖瓦网www.cbtia.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砖瓦网www.cbtia.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砖瓦网www.cbtia.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我来说两句
用户: 匿名发出
密码: 注册新用户
留言: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中国砖瓦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中国砖瓦网发表的作品,中国砖瓦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会员说明 || 广告服务 || 网络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方式

服务电话:0571-85871590 服务QQ:欢迎使用在线服务! 1064356210 意见或建议至:service@cbtia.com

兄弟网站: 中国建材网 中国水泥网 cement 中国水泥网人才频道 中国水泥论坛 中国石材网 中国陶瓷网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中国绝热隔音材料网
中国砖瓦工业协会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ICP证:浙B2-20040232 京ICP备2020036720号-1 法律顾问:哲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