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欢迎进入中国砖瓦工业协会.
能源工业快速发展 节能降耗任重道远
  中国砖瓦工业协会  [2006/5/17]  
摘要:

 

――陕西“十五”能源生产消费状况分析

 

    能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保障作用。“十五”时期,作为能源大省,陕西省承担着支持全国能源需求与平衡全省用能的两大任务,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我国“十一五”时期能源消耗总体水平提出了明确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首次将能源降耗指标具体量化,并纳入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监测体系中。现就陕西省“十五”期间能源生产和工业能源消耗状况作简要分析。 
 
    一、 能源生产现状

    受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和国内经济增长需求的拉动,陕西省能源工业迅速崛起,成为十五期间支撑陕西省工业快速发展主力。“十五”时期年均递增31.2%。

    2005年,陕西省规模以上能源化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23.6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5.7%。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620.94亿元,煤炭开采业152.62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8.6%和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石油开采和煤炭开采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6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4.1%,实现利润279.31亿元,税金93.47亿元,分别占72.4%和39.5%。

    2005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原煤生产量达10810.72万吨,占全国的5.9%,位居全国第5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40.4%;原油产量1778.16万吨,占全国的9.8%,居第5位,年均增长44%;天然气80.5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6.1%,居第3位,年均增长30.7%;发电量504.94亿千瓦小时,占全国的2.1%,年均增长13.3%;原油加工量1137.99万吨,占全国的4%,年均增长15.4%。能源生产的可喜形势,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二、 能源消费状况

    就能源消费指标本身而言,除工业用能外,还包括居民生活、农村生产、建筑施工、运输邮电等各方面用能,由于工业用能所占比重较大,而工业用能中绝大多数为规模以上工业消耗,因此,我们主要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状况进行分析。

    1、“十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  消费结构趋向多元
  2005年陕西省300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扣除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部分的消耗)3330.23万吨标煤,较2000年增加1511.21万吨标煤,年均增长12.9%。

    原煤、电力消费量增长。2005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费原煤4832.29万吨,与2000年相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5%;电力消费310.3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9.6%。

    成品油价格涨势加快,消费下降。“十五”期间由于成品油价格平均上涨2000元/吨左右,一定程度上制约其消费规模:2005年汽油消费10.08万吨,“十五”期间年均下降24.8%; 柴油消费34.37万吨,年均下降10.8%。

    从“十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品种占比可以看出,目前陕西省能源消费仍以原煤等一些常规性能源为主,但消费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对原煤直接消费的比例从2000年90%以上,下降到2005年的不到60%,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将十分有利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企业清洁生产、绿色工业的推广。

    2、节能工作取得较好成效,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七大行业

    2005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98吨标煤,与2000年2.27吨标煤相比,年均下降18.3个百分点,九成以上行业的万元耗能 “十五”期间有所下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综合能源消费效益有所提高。

    在陕西省39个行业大类中,产值单耗超过全省平均值的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等七大行业。加强对这些重点行业的能源管理,提高行业能效水平,将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乃至全省工业的能耗水平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大,未来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趋缓

    “十五”时期,GDP年均实际增长11.5%,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15.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36。200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75。虽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2000年有所下降,但“十五”时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大于1,这是值得注意的信号,意味着未来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速度减缓。

    4、能源加工转换工业企业效率提高

    “十五”期间陕西省能源加工转换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从2000年的67.5%提高到2005年的68.7%,增加1.2个百分点。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的提高  标志着陕西省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工艺有所改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
                
    5、各地区能耗水平参差不齐

    2005年,从地区能源消耗情况来看,产值单耗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榆林、渭南、铜川、汉中、宝鸡、咸阳六个市。最高的榆林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多,最低的延安市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产值能耗较高的地区主要是由于化工、电力、有色、钢铁、建材、石油、煤炭等高耗能企业集中度较高造成的。而延安产值能耗较低是因为延安是陕西省原油的主要产地,原油又以输出为主,耗能较高的炼化企业较少,近年来由于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延安工业产值总量较高,而耗能又没有相应的大量增长造成的。

    6、工业取水总量增长较快

    2005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取水总量达8.06亿立方米,与2003年相比(工业用水2003年开始统计),增长2.5%。其中,采掘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取水总量5.6%,制造业占45.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占49.2%。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63.58立方米,较2003年的116.63立方米减少53.05立方米,节水6.72亿立方米。

    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五大行业取水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8.5%。高新技术产业取水总量比重上升,这一方面表明了陕西省工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另一方面也表明,陕西省工业节水还存在很大空间。

    三、能源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低级能源产品消费比重仍然偏高,环境压力不断增强


    陕西省的能源消费结构近年来虽有所调整,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形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2005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优质能源消费比重过低,抑制了能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2005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的消费为310.34亿千瓦时,天然气消费为8.07亿立方米,二者之和为488.73万吨标准煤,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的 7.7 %。这种能源消费形式不但降低了能源综合利用率,同时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因此,为适应环保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大力开发和利用优质、清洁能源已成为必然。

    2、高耗能的产业结构特征仍较突出

    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仍占消费主体。从陕西省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耗能产业的比重仍较高,高耗能的结构特征十分明显。陕西省历史上形成了耗能密集型的工业结构。近年来虽逐步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轻重工业比重不够协调,工业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重工业的增长来拉动。2005年,陕西省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8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轻重工业比重明显不合理;高能耗的企业较多,产出水平低是陕西省工业经济的显著特征。2005年,年耗标煤在5000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共有565家,能源消耗总量达6207.53万吨标煤。重点耗能企业单位数仅占到规模以上全部工业的18.8 %,其实现的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4.5 %,而其消耗的能源所占比重则高达97.8 %,重点耗能工业企业的能耗状况无疑对陕西省能源消耗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好高耗能行业中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强化政府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的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确保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水资源浪费,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改革


    陕西省水资源的管理上,一直存在着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循环回用的问题。这种涉水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极为不利。


    陕西省是一个缺水大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水平的56%,按照国际标准划分属于极度缺水区。但陕西省在管理上缺乏节水机制,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陕西省万元GDP用水量是东部发达省区的1.5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此外,江河污染严重,关中、陕北几乎达到了有河皆污的程度。

    四、对陕西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几点建议

    与全国水平比较,陕西省创造GDP过程中的能源消费代价是比较大的。预计2005年陕西省每万元GDP的能源消费量为1.73吨标准煤,同期全国为1.43吨标准煤,每万元GDP的能源消费量比全国高0.3吨标煤,比全国高出20%。同世界平均水平比,陕西省差距更大,以2000年为例,陕西省每亿美元GDP 能源消费量为13.04万吨标准煤当量,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48万吨标准煤当量,高收入国家只有2.90万吨标准煤当量。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认真研究,做好能源供应与消费规划

    做好能源供应和消费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按国家“十一五”规划,能源消耗从2006年起,五年降低20%,年均节能率约为4.4%。从陕西省情况看,“十五”以来,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从2000年的1.51吨标煤/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1.73吨标煤/万元(预计)。根据《陕西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省单位GDP能耗2010年拟降低到1.3吨标煤/万元,那么陕西省单位GDP能耗降低幅度将达25%,对于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陕西省来说,任务相当艰巨,节能降耗任重道远。

    2、 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目前我们的许多企业和居民在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观念还比较淡薄,要改变这种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难度很大,随着陕西省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的增加,陕西省能源的供应也将日趋紧张。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节能意识,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节能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发展低能耗高效益产业,促进陕西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加强对耗能大户的能源监控,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将降耗目标分解和量化到地区和重点能耗企业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工作。要根据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能耗现状,制定不同的节能目标,并严格进行监测和考核。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占全省终端能源消费的60%以上,而 565多户年综合耗能在5000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能源消费又占工业消耗的90 %以上,节能降耗,这565户重点企业是关键。因此,应对重点耗能大户建立工业用能监测体系和指标考核体系,并实施实时监控、监督管理,制定节能降耗指标,从而拉动全省能源消耗的不断降低。

    4. 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

  2005年陕西省的三次产业业结构为11.4:15.9:38.3 ,在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同时,要控制工业部门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如对高耗能的石油加工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企业的生产,要努力降低能耗。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结构为高能源、高成本、低附加值的重工业型工业结构,产品大多是初级化、低层次产品。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成长性、附加值高、低能耗的特点,因此,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走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等省能型产业的过程中,继续合理调整工业部门产业结构,加强重工业节能,加大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与污染治理力度。

    来源:陕西省发展改革委

来源:
  
中国砖瓦工业协会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砖瓦工业协会www.cbtia.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砖瓦工业协会www.cbtia.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砖瓦工业协会www.cbtia.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我来说两句
用户: 匿名发出
密码: 注册新用户
留言: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中国砖瓦工业协会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中国砖瓦工业协会发表的作品,中国砖瓦工业协会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会员说明 || 广告服务 || 网络服务 || 友情连接 || 联系方式

服务电话:0571-85871590 服务QQ:欢迎使用在线服务! 1064356210 意见或建议至:service@cbtia.com

兄弟网站: 中国建材网 中国水泥网 cement 中国水泥网人才频道 中国水泥论坛 中国石材网 中国陶瓷网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中国绝热隔音材料网
中国砖瓦工业协会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ICP证:浙B2-20040232 京ICP备2020036720号-1 法律顾问:哲鼎律师事务所